山水古道間的靜謐村落 ——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寧溪鎮烏巖頭村古跡探蹤
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寧溪鎮烏巖頭村,位于括蒼山余脈山麓,這座古村以兀立于溪流邊的一塊大烏巖石而得名。悠長的黃仙古驛道穿村而過,寂靜的青石板路、斑駁的古宅石墻、蔥郁的古樹青藤,無不彰顯出烏巖頭村山水古道間的那份靜謐。
烏巖頭村并不大,占地面積約1.48平方公里,由4個主要院落、110間清代和民國時期的古建筑群組成,最老的房子有近300年的歷史。村里有90余戶人家,大多數居民為陳姓。據記載,清代中期,陳氏先祖率領族人從寧溪五部遷至烏巖頭,陳氏一族從此在這里繁衍生息,古老的村莊開始出現生機。
烏巖頭古建筑群 毛遠洋 攝
烏巖頭民俗博物館 王敏智 攝
驛道逶迤
在烏巖頭村邊的斜山上,依然遺存著長約60公里、較為完整的古驛道——黃(黃巖)仙(仙居)古道。古代,驛道是主要的陸地交通通道,也是重要的軍事設施之一。歷史上,寧溪是黃巖西部重鎮,它與永嘉、樂清、仙居、臨海數縣接壤。傳說,黃仙古道是隨著兩漢三國時行政區劃的設置開始辟建。這條浙東南沿海的驛道,在漫山綠樹的掩映下,時隱時現,穿溪越嶺,迤邐而去,穿過平原、河流、山嶺,自五部經烏巖頭,穿過半山、茶園等村與仙居連接成一條古代交通主線,成為舊時臺州地區最早的驛道之一。黃仙古道承載了黃巖西部許多生活物資的交易、中轉。而烏巖頭村是黃仙古道中線的重要一站,每天有上百人肩挑私鹽從溫州樂清大荊等地經過此地,再將貨物販往仙居、金華、義烏等地。
關山逶迤,日月更迭,漫步在黃仙古驛道上,雖不似唐代詩人李白在《蜀道難》中所描繪的“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那般,卻也時時感到道路的蜿蜒起伏。古道兩邊的秀麗景色綿延數千年,就連被挑夫深深淺淺的腳印打磨光滑的粗糲石板,都在歲月的縫隙中揉成了一段段歷史,讓人仿佛看到古道當年的風韻和積蓄的滄桑。沿路的古跡遺存、人文景觀,步移景換,散發著深厚的文化沉香,默默展示著烏巖頭村曾經的歷史風貌。
長橋臥波
在烏巖頭村口,有座橋身用卵石鋪就各式紋飾的古橋,橫臥在青山綠水之間,似乎成了古村的接待者和守護者。這座有著300多年歷史的橋,名為永濟橋,因其由一個石拱橋和一個石板橋組合而成,故也稱雙橋伴溪。永濟橋建成后,便成為黃仙古驛道的必經之處,貫通了寧溪至仙居的道路。永濟橋經歷了幾百年的滄桑,因雙橋的特殊構造,抵御了洪水的沖擊,橋洞基本完好?,F今,橋身巖石細縫中滿布的青苔,像是對往來行人訴說著古橋的舊事。
“永濟”之名,意即永遠濟助過河的行人。橋頭有塊立于清咸豐九年(1859)的石碑,記載了古橋的風雨歲月,見證了古村的沉淀痕跡。石碑上鐫刻著清代、民國和新中國三個時期,各界人士修橋的善舉。原來,古橋最早并非石橋,而是以粗大的樹木為材料,用鋸縱向從中間一分為二后,將木料橫置于河道兩端,木料間以繩子固定而建成的簡易木橋,每隔三五年需更換木料。當年,承載著商旅、村民匆匆腳步的木橋不時傾圮。于是,咸豐九年(1859),在首事周邦月等人發起下,山民紛紛響應,捐贈銀兩,終成由石頭、石板建造而成的永濟橋,義舉溫暖著一方過往行人。
晨鐘暮鼓
“欲尋方丈舊曾棲,野竹黃茅徑已迷。唯有雙魚原作伴,還隨風雨過前溪”,“杳杳殘僧去不還,凄凄古佛對青山。鐘聲留作松聲在,滿壁蒼苔殿一間”。這是宋朝咸淳元年(1265)進士、文天祥摯友、寧溪名人王所在游歷千年古寺演教寺時所作的詩。
演教寺位于烏巖頭村東北面的雙魚峰下,故又稱“雙魚古寺”。清光緒年間《黃巖縣志》載:演教寺在縣西60里雙魚峰,于三國時期東吳赤烏二年(239)建。南宋陳耆卿的《嘉定赤城志》載,演教寺有產田177畝、地42畝、山48畝,是臺州建寺最早的九所寺院之一。寺前雙澗匯流,寺院面向東南,距村落不足兩里,鬧靜相宜,四周群巒拱衛,景色異常秀麗,是當時的“寧溪八景”之一。
演教寺自南宋以后屢廢屢修,明末許多寺廟建筑毀于山洪,演教寺亦自此逐漸衰敗。元、明、清、民國的方志中均有對演教寺的記載,清代時演教寺尚有大雄寶殿、香積廚、山門等遺址,民國時演教寺已圮廢。如今演教寺只有寺廟殘墻、古井、著衣亭等尚存。閉目佇立于古寺遺址,山風拂過耳畔,周圍萬籟俱寂,似乎依稀能聽到古寺鐘聲中那悠揚的佛音……
斗轉星移,滄海桑田,山水古道間的烏巖頭從沉寂中漸漸蘇醒,漸為世人所識。在“鄉村振興”的號角下,昔日寂寥的古村,迎來了新生;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指引下,一度衰落的古村,煥發了新顏。
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檔案館供圖
原載于《中國檔案報》2022年10月14日 總第3894期 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