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技術在明清檔案展覽中的應用
所謂“新媒體”,是指利用數字技術、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技術,通過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傳遞信息的新媒體形態。區別于報紙、雜志、廣播、電視這4大傳統媒體,新媒體被稱為“第五媒體”,也可以認為“新媒體”就是“數字化媒體”。目前在社會上接受和應用程度較高的新媒體主要是基于移動互聯網技術,運用云計算和大數據分析等信息技術算法發展起來的社交網絡媒體。用戶通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將電腦、平板電腦、手機和其他便攜式裝備等移動終端將彼此連接起來,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海量用戶之間的信息無縫交流傳播。目前應用最廣的新媒體包括網站、手機APP、微信、微博等。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推動了展覽工作的創新發展,也為檔案館更好地服務公眾提供了更多的平臺和路徑。目前,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通過已開通的官方微信公眾號,借助新媒體的傳播力量,使公眾更多地了解檔案館,走近明清檔案。新媒體的應用為公眾獲取檔案資料、了解檔案信息、研究檔案內容提供了更多便捷的方式,使得參觀網上檔案展覽、掃描二維碼讀取展品簡介成為一種趨勢,較大地促進了檔案部門與觀眾之間的互動。有鑒于此,筆者通過實踐和研究認為,在明清檔案展覽工作中借助新媒體技術,可以開展以下幾項工作。
向公眾推介展覽和發布信息
檔案館舉辦檔案展覽和相關文化活動可以通過新媒體進行發布,展覽附加的檔案信息、歷史背景、史學知識也可以通過新媒體進行普及。在宣傳展覽內容方面,不局限于文字的宣傳方式,可以充分利用音頻和視頻等形象生動地發布展覽信息。比如,通過360度全景展示,引領用戶走進展覽空間,探索輿圖內呈現的山川、河流、島嶼和海洋。還可以將館藏精品上傳到網上展廳,公眾在線瀏覽點擊后,激發其走進檔案館參觀實體檔案的欲望。另外,口碑式傳播以及網絡大V的粉絲效應也將吸引部分目標群體走進檔案館觀看展覽。
隨時隨地與公眾互動交流
借助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可以在微博、微信等社交網絡媒體上搭建起展覽機構與公眾互動交流的平臺。通過發起話題討論,可以吸引大量網友參與,及時掌握觀眾的情況以及他們對展覽的期待,通過社交媒體互動,也能更方便、及時地了解公眾參觀后的感受和評價反饋,從而加強策展人員與觀眾的互動交流,并針對觀眾需求及時調整展示內容和方式,提高檔案館為公眾服務的能力和水平,塑造檔案館在社會上的良好形象。
在觀展中發揮移動終端的導覽作用
對于一般觀眾而言,明清檔案的形成、流轉、內容與產生背景往往比較專業,不在其知識體系內,因此,檔案館在設計展覽時可以根據展覽線路,開發手機導覽應用,包含圖片、文字、影像等多媒體資料,設置參觀預約、展廳導覽、展品講解、檔案圖片高清展示、即時互動交流等功能。觀眾可以在手機上下載客戶端、用手機掃描展牌二維碼等方式,在線獲取相關展品的信息,在參觀展覽的同時,瀏覽、收藏、轉發檔案信息。尤其對于年輕觀眾而言,他們可以根據各自的意愿,更加個性化且便捷地參觀展覽,獲得更加愉悅的觀展體驗。
通過虛擬技術拓展檔案內涵
以紙張為載體、以閱讀文字方式進行傳播,是明清檔案展覽的一個顯著特征,這種方式使明清檔案背后所承載的歷史價值、學術價值的生動展示受到局限,觀眾容易在參觀過程中產生疲勞,無法取得更好的宣傳效果。雖然手機導覽的應用可以使觀眾更加自由地選擇感興趣的功能與模塊,但是對于檔案內涵的揭示與挖掘,仍需繼續延伸擴展。只有充分調動起觀眾的興趣,才能使其在愉悅的體驗中產生求知欲,接受信息,加深記憶,轉化為個人的知識儲備。因此,我們可以引進實景在線技術,在網站推出3D虛擬檔案館,讓用戶通過點擊鼠標與展品進行零距離接觸;也可以運用增強現實技術,虛擬重構檔案產生的時代和場景;還可以通過檢索習慣和數據分析,為用戶推送相關的檔案研究成果。
加強互動溝通 舉辦在線交流活動
檔案館可以通過線上調查、互動評選、微信點贊等活動來收集公眾對檔案展覽的看法,了解公眾的需求,從而更有針對性、更及時地完善相關服務。展覽主辦方還可以開發虛擬游戲,利用奏折、輿圖等歷史檔案,開發拼圖、猜字游戲等趣味環節引導學生群體積極參與,寓教于樂。公眾可以通過點贊或網絡投票等方式評選“鎮館之寶”和“我最想看到的明清檔案珍品”,舉辦“最專注的參觀者”“我的族譜故事”等征文評選活動。
舉辦明清檔案展覽是明清檔案收藏機構的一項重要工作任務,是檔案館工作與時俱進地開展社會服務的一種具體方式。我國明清檔案展覽工作的提升空間還很大,目前,在策展流程、展覽形式、觀眾解構、媒體宣傳、新技術運用等方面,仍有待加強。這就要求明清檔案收藏機構不斷總結展覽經驗,改進辦展方式,創新展覽服務,建立起完善的展陳服務工作體系。當前,在提升明清檔案展覽工作水平和推動檔案研究利用工作發展中,必須在努力提高策展水平、擴展檔案展覽深度和廣度的同時,積極促進新技術在展覽中的應用,從而擴大展覽的受眾群體,吸引更多公眾前來觀展。
原載于《中國檔案報》2019年4月4日 總第3355期 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