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記囑托 實干興檔 奮力推動襄陽檔案事業高質量發展
檔案縱貫千年、橫跨百業,發揮著記錄歷史、傳承文明、服務社會、造福人民的重要作用,是黨和國家事業中一項基礎性、支撐性工作。湖北省襄陽市檔案系統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檔案工作重要批示精神,牢記為黨管檔、為國守史、為民服務的職責使命,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守正創新、踔厲奮發,突出抓好黨管檔案、依法治檔、以檔資政、開門辦檔、科技強檔、人才興檔等工作,奮力推動襄陽檔案事業高質量發展,努力在新征程中更好發揮檔案工作服務現代化、記錄現代化、展示現代化的作用。
胸懷“國之大者”,勇擔為黨管檔、為國守史、為民服務的職責使命
去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專門對檔案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明確了檔案工作“四個好”“兩個服務”的目標任務,把對檔案工作重要地位作用的認識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做好新時代檔案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全市廣大檔案工作者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檔案工作重要批示,切實將學習貫徹重要批示的成效轉化為扎實做好檔案工作的強大動力,著眼于黨委所需、群眾所盼、檔案所能、未來所向,積極找準檔案工作和中心工作的結合點,在推動襄陽高質量發展中體現檔案作為、貢獻檔案力量。
旗幟鮮明講政治。檔案工作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市檔案系統始終牢記“檔案工作姓黨”的政治屬性,把講政治的要求貫徹到檔案工作全過程、各方面,堅決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黨中央決策部署,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做到“兩個維護”,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和政治執行力。在檔案保管、開發、利用、宣傳等工作環節,強化政治把關、注重政治效果,用政治標準檢驗、審視檔案事業發展的過程和成果,自覺拿起檔案武器反擊披著各種“外衣”的歷史虛無主義,堅決維護黨和國家的根本利益。
服務大局顯作為。市檔案系統牢牢把握檔案工作服務大局這一永恒主題,緊跟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部署,全面推進全市各領域建檔管理,真正做到中心工作部署到哪里,檔案資源體系就建設到哪里、檔案服務就延伸到哪里。緊緊圍繞襄陽都市圈高質量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構建、城市建設、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深化改革、疫情防控等,積極開展檔案資源體系建設,形成了及時參與、全程服務的工作機制。充分發揮檔案資源的信息優勢和智力優勢,圍繞工作重點、社會熱點、行業難點,強化資政服務,先后編印《將“唐詩高地”打造成為襄陽建設“漢江流域中心城市”的文化名片》等數篇高質量資政報告,供市委決策參考,有效發揮智囊作用。
為民服務提質效。市檔案系統堅持把服務好人民群眾作為檔案工作的立足點和落腳點,加大依法開放檔案力度,加強民生檔案資源體系建設和開發利用,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檔案信息需求,讓檔案成果惠及社會大眾。聚焦打造“家門口的檔案館”,深入推進“互聯網+檔案”服務新模式,開展襄陽政務服務“一張網”和“i襄陽”APP等線上服務工作,持續推進“網上辦、掌上辦、就近辦”,搭建“襄十隨神”跨館利用、網站查詢等檔案資源共享利用平臺,推動異地查檔向基層延伸,真正實現“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優化檔案利用環境,簡化檔案利用程序,開展節假日預約查檔服務、工作日延時查檔服務。近年來,市檔案館查檔利用人數達1.7萬人次,群眾滿意率達98%以上。
聚焦“檔案所能”,扎實推動檔案事業高質量發展
聚焦“四個體系”建設,市檔案系統持續在優化結構、提高質量、數字轉型、擴大開放、共享利用、強化治理上下功夫,打出一套推動檔案工作高質量發展的“組合拳”。
織密檔案收集“資源網”。檔案資源體系建設是檔案事業發展的基礎。健全完善檔案分類方案、文件材料歸檔范圍和檔案保管期限“三合一”制度,加強全市重大戰略、重大工程、重大活動等重點領域檔案收集工作,全方位做好產業發展、民生、脫貧攻堅、疫情防控和黨史學習教育等檔案收集管理工作,記錄好留存好新征程上市委團結帶領全市干部群眾建設襄陽都市圈、打造漢江流域高質量發展標桿城市的奮斗歷程和重大成就。市、縣兩級綜合檔案館館藏各類檔案110余萬卷120余萬件,構建起具有襄陽特色的檔案資源體系。穩步推進市檔案館新館和9個縣級綜合檔案館建設,市檔案館新館建成投入使用,館藏總量達到50萬卷以上,有效解決了現有檔案館庫容量飽和、功能不完善等問題。
提升檔案開發利用“貢獻度”。紅色檔案資源是我們黨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最為生動的教科書。市檔案系統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用好紅色資源”的重要指示要求,深入挖掘襄陽紅色資源,講好襄陽紅色故事,出版《紅色檔案:襄樊戰役實錄》《紅色樊城記憶》《襄州記憶》《宜城英烈》等12套紅色書籍,舉辦了“襄陽高質量發展大型檔案文獻展”“百年風華——襄陽市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主題展”“襄陽抗疫檔案文獻展”“襄陽脫貧攻堅及鄉村振興檔案文獻展”等,用檔案講述黨領導人民推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故事,引導全市廣大干部群眾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賡續紅色血脈,感受襄陽發展脈搏,凝聚奮進新時代的磅礴力量。深度挖掘襄陽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編研出版《襄陽歷史典籍》《襄陽米公祠碑刻集》《老樊城民間檔案叢書》等一批檔案文化精品,打造具有襄陽特色的檔案文化盛宴,提升襄陽荊楚文化、三國文化、漢水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下好檔案信息化建設“先手棋”??萍紕撔率峭苿訖n案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市檔案系統堅持把檔案信息化建設納入全市“兩網”“智慧城市”建設總體布局,一體部署、一體推進、一體建設,以數字化改革為牽引,對檔案治理的體制機制、組織構架、方式流程、手段工具等進行全方位系統性重塑,推進檔案資源開發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加快數字檔案館、數字檔案室建設步伐,大力推進檔案“存量數字化”“增量電子化”工作,強化市縣鄉村四級數字檔案一體化管理,完成館藏141個全宗12.3萬卷1021萬畫幅的檔案數字化加工任務,逐步建成以檔案數字化資源為主體的數字檔案資源體系,市檔案館館藏數字化率達到80%,縣級綜合檔案館館藏數字化率達到70%。
筑牢檔案安全“防火墻”。安全是檔案工作的生命線。市檔案系統深入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底線思維,強化風險防控,筑牢人防、物防、技防、聯防“四道”防線,常態化推進檔案安全風險評估、隱患排查和應急處突演練工作,有針對性地完善各項安全防范措施,把安全責任落實到檔案收集、整理、管護、利用、銷毀全過程,確保檔案實體和信息絕對安全。健全檔案相關保密審查機制,規范檔案解密、鑒定、開放等工作流程,依法依規有序推進檔案開放工作,堅決杜絕各類檔案泄密事件發生。建立突發事件防范和應急處置制度,做好應急預案,全面推進電子檔案異地異質備份,確保檔案安全萬無一失。
強化“多元協同”,匯聚齊抓共管強大合力
著眼解決機構改革后檔案工作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全市探索構建了黨委統一領導、黨委辦公室(檔案局)具體負責、局館協作聯動、各方齊抓共治的檔案工作格局,持續深化檔案體制機制創新,不斷完善檔案工作機制,推動檔案事業發展駛入“快車道”。
狠抓局館協同。機構改革后,局館分設猶如“一體兩翼”,更有利于聚焦主責主業,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在厘清職能的基礎上,充分發揮黨辦的行政綜合協調優勢、檔案館的業務人才優勢,加強局館協調聯動發展,做到工作“一盤棋”、分工不分家,形成“1+1>2”的強大工作合力。全市不斷健全局館聯席會議、重要工作協同參與制度、重要事項通報制度,明確了檔案目標管理考評、業務指導、信息化建設、行政審批等9個方面協同事項,推動工作一體謀劃、一體實施。強化局館協同、部門協同、市縣協同、行業協同,積極推進部門、區域、行業、社會力量等多元主體參與檔案工作,充分發揮各類主體在檔案事業發展中的作用,共同推動檔案事業高質量發展。
狠抓人才隊伍。高素質專業化檔案干部人才隊伍是檔案事業發展的保障。市檔案系統積極貫徹落實新時代好干部標準,構建“選、育、管、用”全鏈條,加強業務培訓和崗位練兵,不斷提升檔案干部專業水平、知識層次、實踐能力,著力打造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硬的高素質專業化檔案干部隊伍。關心關愛檔案干部職工成長,在干部培養、任用、交流等方面給予關心支持,激發全市檔案工作者鉆研業務、比學趕超、干事創業的工作熱情。實施人才強檔工程,大力弘揚注重細節、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加大多層次人才培養力度,選拔市級檔案專家43人,向省檔案局推薦5名省級檔案專家,向國家檔案局推薦2名國家級檔案專家,組織檔案專題培訓14次1300多人次,檔案干部履職盡責能力持續提升。
狠抓責任落實。市縣兩級黨委切實扛牢檔案工作的政治責任,將檔案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年度考核內容、納入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內容,與中心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推進,大力營造重視、關心、支持檔案工作的濃厚氛圍。定期研究檔案工作,切實解決檔案編制、人員、經費等問題,為檔案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原載于《中國檔案報》2022年11月17日 總第3908期 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