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el id="6auec"><small id="6auec"></small></label>
<small id="6auec"></small><wbr id="6auec"></wbr><small id="6auec"><wbr id="6auec"></wbr></small>
<div id="6auec"><wbr id="6auec"></wbr></div>
<small id="6auec"><wbr id="6auec"></wbr></small>
<xmp id="6auec"><wbr id="6auec"></wbr><small id="6auec"><wbr id="6auec"></wbr></small> <div id="6auec"><button id="6auec"></button></div>
<div id="6auec"><wbr id="6auec"></wbr></div><wbr id="6auec"><button id="6auec"></button></wbr>
<div id="6auec"><button id="6auec"></button></div>
<xmp id="6auec"><div id="6auec"></div><div id="6auec"><div id="6auec"></div></div><small id="6auec"><div id="6auec"></div></small>
<xmp id="6auec"><div id="6auec"></div>
<small id="6auec"><wbr id="6auec"></wbr></small>
歡迎光臨甘肅檔案信息網! 今天是
歡迎光臨甘肅檔案信息網! 今天是
微信公眾號   |  無障礙閱讀   |   RSS訂閱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檔海拾珍

當前位置:首頁 > 檔案文化 > 檔海拾珍

明清時期絲綢之路的八條線路

發布時間:2022-10-10 16:57:40  作者:李國榮  來源:中國檔案報  瀏覽次數:

開欄語

古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交通線,促進了歐亞非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它綿亙萬里,延續千年,積淀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借用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概念,提出“一帶一路”合作倡議。隨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于2016年組織策劃“明清宮藏絲綢之路檔案的整理與研究”課題,旨在從檔案文獻角度揭示“一帶一路”倡議的歷史文化內涵,揭開絲路寶藏的神秘面紗,同時,這也是服務黨和國家中心工作的實際舉措。

天道酬勤,碩果盈枝。課題組歷經6年艱辛努力,推出一系列集體成果:傾力構建明清時期絲綢之路檔案數據庫、精心編纂《明清宮藏絲綢之路檔案圖典》、共同撰著《明清宮藏絲綢之路檔案研究》專集、創新提出明清時期絲路八條線路的學術新說……

古絲綢之路見證了陸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絕于途”的盛況,也見證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數”的繁華。15世紀至19世紀絲綢之路的八條線路,就像八條金色的飄帶聯結起了世界,促進了各地的繁榮。本報從這期起,在二版開設《明清秘檔·絲路往事》欄目,特邀相關專家,依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藏檔案撰寫系列文章,講述絲綢之路上發生的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彰顯絲路文化的悠久厚重,弘揚絲路精神。


明代《武職選簿》:記載了鄭和下西洋船隊水手的有關情況

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東西方著名的商貿通道,是溝通中外經濟文化的重要橋梁。關于對絲綢之路的認識,以往大致有兩個比較模糊的認識:一是作為傳統的較為固定的說法,大多數人認為絲綢之路只有兩條線,即張騫出使西域的陸上絲路和鄭和下西洋的海上絲路,對其他線路的研究和關注則不夠;二是談起絲綢之路,貼上的多是漢唐標簽,受到清朝閉關鎖國傳統認知的影響,人們往往認為近代中國與世隔絕對外交往中斷了,明清時期的絲綢之路被嚴重忽視和扭曲。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明清宮藏絲綢之路檔案的整理與研究”課題成果揭示,明清時代的中國是世界貿易的中心,絲綢之路在明清時期盡管不同時間段有起有伏,但并沒有中斷,而是實實在在的一直在延續和伸展。而且,也遠遠不限于傳統的陸上一條路、海上一條線,而是隨著工業時代和大航海時代的到來,明清時期海陸絲綢之路多線并舉,形成了縱橫交錯的海陸八條線路,展現的是15世紀至19世紀中國與世界交往的大格局。這是對明清絲綢之路歷史的新解讀,是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研究的學術新說。這里,就讓我們透過王朝檔案看看明清時期絲綢之路的八條線路。

陸上過江之路。這條線路與朝鮮的朝貢道路多有重合,主要是指橫跨鴨綠江與朝鮮半島的經濟文化交流。中朝兩國在地理上唇齒相依,隔江相望。明清時期,朝鮮是東亞地區與中國關系最為密切的藩屬國,不僅有相沿成例的朝貢道路,也有定期開市的邊境貿易。明崇禎四年(1631)正月初三日的禮部題稿非常明確地記載,從京師經遼陽東行再渡鴨綠江陸路至朝鮮的貢道。清乾隆九年(1744)四月二十三日戶部尚書海望呈報中江地區朝鮮貿易納稅情形的奏折,則詳細記載了朝鮮在中江采購的物品種類包括綢緞、絲帛、灰貂、棉花、氈帽等等,且有“在邊門置買貨物”“朝鮮人等不納稅課”的特殊優惠規定。

陸上高山之路。這條線路與茶馬古道多有交匯,主要是從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出發,到達東南亞、南亞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其中,與安南(越南)、緬甸、印度、廓爾喀(尼泊爾)等東南亞、南亞國家交流比較頻繁。乾隆五十八年(1793)八月初二日,署理兩廣總督郭世勛上奏說,安南除在原定通商貿易章程中規定的高平鎮牧馬庯和諒山鎮驅驢庯設立市場之外,又在諒山鎮花山地方設立市場。經查,花山地方確實交通便利,且人口稠密,利于雙方貿易。郭世勛的奏折認為,安南“因地制宜”添設花山地方市場確是可取,并提議在貿易章程中正式添設花山地方市場??梢?,清代中越邊境貿易是十分頻繁的。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乾隆帝賞賜愛烏罕(阿富汗)汗愛哈默特沙的藥品清單。


陸上沙漠之路。這條線路是傳統意義上絲綢之路的延續,它在漫長的中外交往史上發揮了巨大作用。自漢代通西域以后,中原與西北邊疆的經濟文化交流一直存在。唐中期以后,海上絲綢之路興起,宋明兩朝更因為不能有效掌控西域,西北的中外官方交往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學界對這條絲路的研究也往往詳于唐以前而略于后。但事實上,有清一代,尤其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徹底平定西北邊陲后,逐步恢復西部貿易,中亞許多與新疆接壤的國家開始與清政府建立往來,并派出使者前往北京。從清代檔案可以看到,清政府長期從江南調集絲綢布匹經陜甘運至新疆地區,用來交換馬匹等物。清政府與哈薩克馬匹貿易中,十分注意哈方貿易需求,如在綢緞的顏色方面,哈薩克人喜歡青藍大紅醬色和古銅茶色等,乾隆帝諭令貿易緞匹“悉照所開顏色辦解”。

陸上草原之路。這條線路是歷史上從張家口到庫倫(今烏蘭巴托)這一張庫大道的延伸,主要是由內地經漠北蒙古草原、中亞草原與俄羅斯等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在清代,俄皇多次派遣使團來華商談貿易事宜??滴鯐r期,清政府在北京專門設立俄羅斯館,以安置俄國使團和商隊。雍正年間,還曾派出官方使團參加俄皇即位典禮。由于清朝分別在康熙和雍正年間與俄羅斯簽訂了劃界及貿易條約,尼布楚、恰克圖、庫倫等地獲得了合法的貿易地位,傳統的草原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F存的俄商來華貿易執照、運貨三聯執照、貨物估價清冊、進出口貨物價值清單等檔案,均詳盡反映了中俄貿易的規模和內容。

海上東洋之路。這條線路與琉球朝貢海道很是貼近,主要是與東亞各國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東亞是明清時期朝貢體系的核心地區,自明初開始,朝鮮、琉球與中國延續了長達500余年的宗藩關系及朝貢貿易。日本雖游離于朝貢體系邊緣,但與中國也一直保持著密切的貿易往來。雍正九年(1731)三月初三日,江蘇巡撫尹繼善有一件奏折,請求派員前往日本采辦洋銅,同時奏報朝廷,正與各省督撫廣咨博訪,細心籌劃,“通計各省需辦之銅”??梢?,前往日本采購洋銅的數量不在少數。檔案記載,明清時期北京的國子監專門設有琉球官學,琉球國派遣官生留學,在明清兩朝一直沒有間斷,這反映了明清時期東洋海上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的一個側面。

海上南洋之路。這條線路因與南洋各國有大量香料貿易,也稱海上香料之路,主要是與蘇祿(菲律賓)、安南(越南)、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南洋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以朝貢、貿易、派駐領事與商務考察等事務居多。東南亞各國是明清朝貢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自明初以來,東南亞各國逐漸建立了對中國的朝貢關系。清政府一直鼓勵沿海福建、廣東等省從暹羅(泰國)、安南等東南亞國家進口稻米,以紓解糧食壓力。光緒十三年(1887)十月二十四日,兩廣總督張之洞有件奏折,呈報派遣官員前往南洋訪查華民商務情形。從這件檔案來看,調查殊為細致,提出小呂宋(馬尼拉)華人5萬余人,“貿易最盛,受害亦最深”,“非設總領事不可”。晚清政府在南洋的馬尼拉、蘇門答臘、仰光、澳洲、新西蘭各處先后設立了領事組織,處理僑民事務,呈遞商務報告。

海上西洋之路。這條線路是傳統的海上絲綢之路,因海上船運大量陶瓷也稱海上陶瓷之路,起點是廣州和泉州,主要是中國與西亞、非洲、歐洲通過海路的經濟文化交流。明清時期,隨著西方大國新航路的開辟與地理大發現,海上絲綢之路已由區域性的海上通道延伸為全球性的貿易網絡。永樂三年(1405)到宣德八年(1433)間,鄭和船隊七下西洋,遍訪亞非30多個國家,是中國古代規模最為宏大、路線最為長遠的遠洋航行,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史上的一次壯舉。明代的《武職選簿》,就有鄭和下西洋隨船水手的記載。清初實行海禁,康熙二十三年(1684)七月十一日的《起居注冊》記載,康熙帝召集朝臣商議解除海禁。次年,清政府在東南沿海創設粵海關、閩海關、浙海關、江海關四大海關,正式實行開海通商政策。由此,清代的中國通過海路與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比利時、瑞典等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對西洋的科技、醫藥及奇異洋貨等,康熙、雍正、乾隆幾個皇帝都是極感興趣,康熙帝要求“西洋來人內,若有各樣學問或行醫者,必著速送至京城”,大批在天文、醫學、繪畫等領域學有專長的傳教士走進清宮。

清光緒六年(1880),中國與巴西簽訂的《和好通商條約》。

海上美洲之路。這是海上絲綢之路最遠的線路,其航線最初是從北美繞過非洲好望角到印度洋,再過馬六甲海峽駛往中國廣州,后來也通過直航太平洋經蘇門答臘到廣州。萬歷元年(1573),兩艘載著中國絲綢和瓷器的貨船由馬尼拉抵達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港,這標志著中國和美洲貿易的正式開始。此后,以菲律賓為中轉的“大帆船貿易”是中國和美洲之間最重要的貿易渠道。乾隆四十九年(1784),美國“中國皇后號”商船首航中國,中美航線的直接開通,促使中美之間的貿易迅速發展。道光二十三年(1843)閏七月十二日,兩江總督耆英的奏折記載:“各國來粵貿易船只,惟英吉利(英國)及其所屬之港腳為最多,其次則米利堅(美國),幾與相埒?!边@說明對華貿易,在當時美國僅次于英國。除了經濟上的貿易往來,中美在文化上也相互交流,清末的“庚款留學”即是其中之一。從宮藏赴美留學生名錄中可以看到,后來成為清華大學終身校長的梅貽琦、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者之一胡剛復、新文化運動倡導者胡適等均在其列。

明清時期絲綢之路的八條線路揭示,明清時期的絲綢之路是一個縱橫交錯的遠程貿易圈,是一個四通八達的中外交匯網。這些歷史記憶,仿佛讓我們聽到了明清時代的陸上絲綢之路仍是駝鈴聲聲,似乎讓我們看到了明清時代的海上絲綢之路仍是帆影片片。明清時期的八條絲路勾勒了歷史與現實相通的時空走廊,鋪陳了與當今“一帶一路”框架相貫通契合的中外海陸交通脈絡,為“一帶一路”國家倡議提供了重要的歷史依據和文獻支撐。

文中所示檔案為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原載于《中國檔案報》2022年9月2日 總第3878期 第二版

友情鏈接: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投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幫助中心  |   站點地圖
主辦單位:甘肅省檔案局、甘肅省檔案館    承辦單位:甘肅省檔案館科技信息處    中文域名:甘肅檔案·公益
地址: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雁灘路3680號(730010)    網站備案序號:隴ICP備17003853號-1    

甘公網安備 62010202002837號

    網站訪問共
技術支持:蘭州大方電子有限責任公司    建議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
亚洲精品国产精麻豆久久99|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免费|亚洲图欧美综合偷拍草莓社区|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
<label id="6auec"><small id="6auec"></small></label>
<small id="6auec"></small><wbr id="6auec"></wbr><small id="6auec"><wbr id="6auec"></wbr></small>
<div id="6auec"><wbr id="6auec"></wbr></div>
<small id="6auec"><wbr id="6auec"></wbr></small>
<xmp id="6auec"><wbr id="6auec"></wbr><small id="6auec"><wbr id="6auec"></wbr></small> <div id="6auec"><button id="6auec"></button></div>
<div id="6auec"><wbr id="6auec"></wbr></div><wbr id="6auec"><button id="6auec"></button></wbr>
<div id="6auec"><button id="6auec"></button></div>
<xmp id="6auec"><div id="6auec"></div><div id="6auec"><div id="6auec"></div></div><small id="6auec"><div id="6auec"></div></small>
<xmp id="6auec"><div id="6auec"></div>
<small id="6auec"><wbr id="6auec"></wbr></small>